自由潛水技巧|新手到進階必學技能×安全守則
- OutdoorHongKong
- 4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自由潛水是什麼?
自由潛水(Freediving)是一種不依賴呼吸裝置,只靠閉氣潛入水中的潛水方式。這項運動結合了身體控制、心理訓練與對自然的敬畏,是一種與海洋深層連結的極致體驗。不同於水肺潛水,自由潛水強調的是一口氣的深度與時間挑戰。
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自由潛水的技巧、訓練方法、安全守則與裝備選擇,幫助你從初學者邁向進階潛水者,並在水下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自由。
自由潛水安全守則7大鐵律
自由潛水是一項高風險運動,安全永遠是第一優先。
永遠潛伴制:1人下潛1人監護,潛伴需具備急救與救援能力
1:1水面休息:下潛1分鐘=休息1分鐘
深度遞增:每次訓練增加≤3米
禁止超呼吸:避免強制過度換氣,不要過度挑戰身體極限
學習急救與黑視處理
學會如何在水中進行救援與復甦
熟悉潛水環境
了解水流、能見度、水溫與深度
避免在陌生或危險水域潛水
深度警示:
10米:開始負浮力
20米:可能氮醉
30米+:需專業訓練
自由潛水3大核心技巧
1. 法蘭茲耳壓平衡(Frenzel)
適用深度:5-30米
步驟:
捏住鼻子
用舌根推氣(發"卡"音)
聽到"噗"聲即成功
常見錯誤:用胸腔用力(導致肺部擠壓傷)
2. 鴨式下潛(Duck Dive)
動作分解:
水面呈L型預備
雙手引導向下
腰部發力翻轉
蛙鞋連續踢動
效率關鍵:保持流線型姿勢
3. 恢復呼吸(Recovery Breathing)
出水後必做:
先吐氣再吸氣(避免昏厥)
3秒吸氣+5秒吐氣
持續30秒以上
自由潛水的基本技巧
1. 呼吸控制技巧(Breath Control)
呼吸是自由潛水的核心。學會如何有效地控制呼吸,不僅能延長閉氣時間,還能減少潛水時的焦慮感。
腹式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使用橫膈膜呼吸,讓肺部充分擴張。
節奏呼吸(Box Breathing):吸氣4秒、閉氣4秒、呼氣4秒、停頓4秒,幫助放鬆神經系統。
預備呼吸(Preparation Breaths):潛水前進行數次深而慢的呼吸,讓身體進入放鬆狀態。
2. 閉氣訓練(Apnea Training)
閉氣能力是自由潛水的基礎。透過陸地與水中訓練,可以逐步提升閉氣時間與耐力。
陸地訓練方式:
CO2表格訓練:減少休息時間,增加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度。
O2表格訓練:延長閉氣時間,提升身體對缺氧的適應力。
水中訓練方式:
靜態閉氣(Static Apnea):在水面靜止不動,專注於延長閉氣時間。
動態閉氣(Dynamic Apnea):在泳池中水平游動,測試在運動狀態下的閉氣能力。
3. 耳壓平衡技巧(Equalization)
隨著下潛深度增加,耳膜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學會正確的耳壓平衡技巧是避免耳傷的關鍵。
瓦爾薩瓦法(Valsalva Maneuver):捏鼻子、用力吹氣,讓耳壓平衡。
弗倫澤爾法(Frenzel Maneuver):利用舌頭與喉嚨肌肉壓縮空氣,更適合深潛。
口腔填充法(Mouthfill Technique):進階技巧,適用於超過30米的深度。

自由潛水的訓練方法
1. 有系統的訓練計畫
建立一個有規律的訓練計畫,有助於穩定進步與避免受傷。
每週安排2~3次訓練
結合陸地與水中訓練
每月評估一次進步狀況
2. 體能與柔軟度訓練
自由潛水不只是閉氣,更需要強健的身體與靈活的肌肉。
核心訓練:增強腹部與背部肌群,提升水中穩定性。
伸展運動:增加胸腔與橫膈膜的彈性,提升肺部容量。
瑜伽與冥想:幫助放鬆心神,提升心理耐受力。
3. 心理訓練與放鬆技巧
潛水時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表現。學會放鬆與專注,是進階自由潛水者的必備能力。
冥想練習:每天5~10分鐘,提升專注力與自我覺察。
視覺化技巧:在腦中模擬潛水過程,建立信心與預期。
正念呼吸:專注當下的呼吸節奏,減少焦慮與恐懼。
4.飲食控制
良好的飲食習慣能提升自由潛水表現,並降低潛水風險。掌握正確的營養攝取,是進階自由潛水者的關鍵準備。
潛水前飲食原則
提前2~3小時進食,避免消化負擔
選擇易消化、低脂食物,如香蕉、燕麥
保持適度水分,避免過量飲水
推薦食物
✔ 碳水化合物:全麥麵包、地瓜(提供穩定能量)
✔ 優質蛋白質:雞胸肉、魚肉(幫助肌肉恢復)
✔ 電解質補充:椰子水、香蕉(預防抽筋)
潛水後恢復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攝取抗氧化食物:藍莓、堅果
適量蛋白質幫助修復
注意事項
❌ 避免酒精與咖啡因(影響身體調節)
❌ 高脂肪與油炸食品(增加消化負擔)
❌ 過飽或空腹潛水(影響表現與安全)
特殊狀況處理
抽筋時:立即補充電解質與輕度拉伸
頭暈不適:停止潛水,補充糖分與休息
保持規律飲食習慣,能讓身體在潛水時處於最佳狀態,同時提升恢復效率與安全係數。
自由潛水3階段訓練
階段 | 目標 | 訓練重點 | 建議裝備 |
新手 | 5-10米 | 耳壓平衡、靜態閉氣 | 低容積面鏡、短蛙鞋 |
中級 | 10-20米 | 鴨式下潛、中性浮力 | 碳纖維長蛙、配重帶 |
進階 | 20米+ | 自由落體、Mouthfill技術 | 鼻夾、電腦錶 |
自由潛水裝備選擇指南
雖然自由潛水強調「少即是多」,但合適的裝備能大幅提升潛水體驗與安全性。
1. 潛水面鏡(Freediving Mask)
體積小、內部空間少,減少耳壓平衡時的空氣消耗
矽膠材質貼合臉部,防止進水
2. 呼吸管(Snorkel)
無閥設計,簡單輕便
柔軟材質,避免干擾下潛動作
3. 長蛙鞋(Long Fins)
提供更大的推進力,節省體力
碳纖維或塑膠材質各有優缺點
4. 潛水服(Wetsuit)
保暖、防止刮傷
根據水溫選擇厚度(3mm、5mm、7mm)
5. 配重系統(Weight Belt)
幫助達到中性浮力
使用橡膠材質,貼合身體不滑動
自由潛水的進階技巧
1. 無蹼下潛(No-Fins Freediving)
不使用蛙鞋,全靠手腳划水
強調技術與效率,是最具挑戰性的項目之一
2. 固定繩下潛(Free Immersion)
利用繩索上下拉動身體
可精準控制速度與耳壓平衡
3. 變重下潛(Variable Weight)
使用重物快速下潛,再自行上浮
多用於訓練與紀錄挑戰

自由潛水的身心轉變
自由潛水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許多潛水者在長期訓練後,發現自己在以下方面有顯著改變:
更高的專注力與自律性
更強的壓力管理能力
更深的自然連結與環境意識
更健康的呼吸與心肺功能
自由潛水攝影技巧
姿勢要點:
保持身體伸直
蛙鞋節奏一致
鏡頭選擇:
廣角:拍珊瑚礁
微距:拍小生物
安全拍攝:
每下潛3次休息15分鐘
避免為拍照延長閉氣
自由潛水世界紀錄
官方認證世界紀錄(AIDA國際)
項目 | 紀錄保持者 | 成績 | 年份 |
恆重下潛(CWT) | Alexey Molchanov | 133米 | 2023 |
無限制下潛(NLT) | Herbert Nitsch | 214米 | 2012 |
靜態閉氣(STA) | Budimir Šobat | 24分37秒 | 2021 |
動態平潛(DYN) | Mateusz Malina | 316米 | 2023 |
可變配重(VWT) | William Trubridge | 146米 | 2023 |
攀繩下潛(FIM) | Alenka Artnik | 123米 | 2023 |
恆重雙蹼(CWTB) | Alessia Zecchini | 113米 | 2023 |
冰下水平潛泳 | Johanna Nordblad | 103米 | 2022 |
⚠️ 危險深度警示
深度 | 生理反應 | 風險等級 |
30米 | 氮醉初現 | ★★★ |
60米 | 血液移位完成 | ★★★★ |
100米+ | 胸腔壓縮至1/3 | ★★★★★ |
150米+ | 高壓神經綜合症 | 極危險 |
📊 男女紀錄差異分析
項目 | 男子紀錄 | 女子紀錄 | 差距 |
恆重下潛 | 133米 | 123米 | 7.5% |
靜態閉氣 | 24'37" | 11'54" | 51.9% |
動態平潛 | 316米 | 257米 | 18.7% |
註:靜態閉氣因男子組使用純氧訓練引爭議
🏆 香港自由潛水紀錄
恆重下潛:78米(John Chow, 2023)
靜態閉氣:8分32秒(Winnie Tsang, 2022)
特殊成就:黃浦江30米冰潛(2024)
自由潛水常見問題 FAQ
1. 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有什麼不同?
自由潛水只靠閉氣潛入水中,不使用氣瓶;而水肺潛水則依賴呼吸裝置。自由潛水更注重呼吸控制與身體感知。
2. 初學者需要什麼裝備?
建議從基本裝備開始:潛水面鏡、呼吸管、長蛙鞋與潛水服。隨著經驗增加,可再添購配重帶與潛水電腦。
3. 閉氣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適當訓練下的屏氣對健康無害,反而能提升肺活量與心肺功能。但過度閉氣可能導致低氧昏迷,需謹慎訓練。
4. 自由潛水可以多深?
初學者通常可達1020米,進階者可達3040米。世界紀錄超過100米,但需多年訓練與專業指導。
5. 如何開始學習自由潛水?
建議參加自由潛水課程,由合格教練指導,學習正確技巧與安全知識。
🧭 延伸閱讀: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