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防空洞指南:探索歷史遺跡與避難場所

  • 作家相片: OutdoorHongKong
    OutdoorHongKong
  • 3月19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5天前


香港防空洞
香港防空洞

香港防空洞引言

香港防空洞作為這座城市鮮為人知的歷史見證者,與摩天大樓共同構成了香港獨特的城市景觀。這些建於二戰時期的防禦工事,如今部分已成為珍貴的歷史遺跡,另一些則依然保留著應急避難功能,在城市地下空間形成了一處隱秘的"時間膠囊"。


本文將帶您系統探索香港防空洞的各個面向:


歷史脈絡:從戰時建設到和平時期的角色轉變


地理分佈:港島、九龍等主要區域防空洞熱點


探訪指南:合法安全的參觀方式與注意事項


現代轉型:部分防空洞的創新再利用案例


安全須知:探索這類特殊建築必須掌握的防護知識


透過這份全面指南,您將解鎖這些地下空間承載的歷史記憶與當代價值,感受香港這座城市立體而多元的歷史層次。


香港防空洞的歷史背景

二戰時期的防禦工事

1940年代,香港作為英軍在亞洲的重要據點,因應日軍侵襲威脅,政府大規模興建防空洞與地下掩體,保護軍民躲避空襲。這些設施多藏於山體或地底,結構堅固且隱蔽性高,設計上更注重實用性:

  • 混凝土加固牆體:抵擋爆炸衝擊

  • 通風系統:維持內部空氣流通

  • 多出入口設計:方便緊急撤離


戰後蛻變與現代角色

二戰結束後,多數防空洞逐漸荒廢,大部分的出入口被封閉,另有部分防空隧道改作其他用途,如用作倉庫,並改由路政署負責維修,或被局部填封或拆除。


位置

地區

目前使用情況及負責維修的政府部門(註)

灣仔道

灣仔區

已被局部填封及局部拆除

星街

灣仔區

已被局部填封

皇后大道東(東)

灣仔區

已被局部填封

禮頓山

灣仔區

已被局部填封

成和道

灣仔區

已被局部填封

西營盤

中西區

已被局部填封,隧道長約336米,闊約2.2米,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正使用部分地方作鋪設電纜之用

卑路乍街(北)

中西區

已被填封

南里

中西區

已被填封

山道

中西區

已被填封

雲咸街

中西區

已被填封

卑路乍街(南)

中西區

已被局部填封,香港電燈有限公司計劃使用部分地方作鋪設電纜之用

醫院道

中西區

已被局部填封

砵典乍街

中西區

已被填封

士美菲路

中西區

已被填封

普慶坊

中西區

已被填封

香港仔舊大街

南區

已被局部填封

香港仔工業學校

南區

沒有被填封

海晏街

東區

已被局部拆除

新成街

東區

已被局部填封

加士居道

油尖旺區

沒有被填封

彌敦道

油尖旺區

已被局部填封

柯士甸道

油尖旺區

已被局部填封

廣東道

油尖旺區

已被局部填封

漆咸道

九龍城區

已被局部拆除

山谷道

九龍城區

已被局部填封

窩打老道

九龍城區

已被填封


香港防空洞分佈


香港防空洞
香港防空洞

  • 香港公園 位置:香港公園及舊三軍司令官邸以下 補充:香港公園前身為多利軍營,下建有多個防空隧道,其中部分為地下軍部指揮部。多個出口在興建太古廣場時已經拆卸。

  • 皇后大道中 Network No.1 位置:中區政府合署以下 補充:位於皇后大道中至上亞厘畢道之間,可能與上亞厘畢道防空隧道連接。

  • 軍器廠街 位置:軍器廠街/金鐘道 補充:位於正義道軍營附近,該防空隧道有三個出口位於皇后大道東(編號50、51及52)。

  • 灣仔道 位置:律敦治醫院/香港賽馬會花園以下 補充:入口位於灣仔街市後面(編號62)。

  • 西營盤 位置:西營盤賽馬會分科疹所及樂善堂梁銶琚中學以下 補充:現存入口位於新街,入口大閘已更換為鐵閘。

  • 卑路乍街北 位置:卑路乍街/皇后大道西

  • 南里 位置:南里以南,遇安台及寶翠園以下 補充:曾提及為舊炮台,相信該處為卑路乍炮台一部分。

  • 山道 位置:山道公園附近

  • 上亞厘畢道 位置:禮賓府附近 補充:此防空隧道網絡連接前港督府及上亞厘畢道,附近山頭下亦有多條隧道互相連接,現市民最易看到的入口位於政府總部對面斜道側。

  • 皇后大道東 位置:皇后大道東/堅尼地道/司徒拔道、華仁書院以下 補充:政府將該防空隧道用作擺放輻射廢料,入口位於皇后大道東,堅尼地道山邊亦殘留數個出口。

  • 禮頓山 位置:禮頓道/黃泥涌道,禮頓山以下 補充:現存入口位於禮頓道和黃泥涌道一列唐樓後巷,為全香港最長的防空隧道,總長度有2.5公里。

  • 雲咸街 位置:雲咸街/都爹利街 補充:隧道在會督府及雲咸街一帶,並伸展至藝穗會之下,共有四個出口,分別為下亞厘畢道(編號41)、雲咸街(編號42)及都爹利街(編號43及44)。

  • 卑路乍街南 位置:卑路乍街近西環街坊會、利馬竇堂以下 補充:現仍可見多個入口。

  • 醫院道 位置:佐治五世紀念公園以下 補充:多個入口位於醫院道,大部分已被封閉。

  • 砵典乍街 位置:砵典乍街/威靈頓街

  • 成和道 位置:協和里及藍塘道間的斜坡 補充:現存入口位於協和里。

  • 士美菲路 位置:科士街臨時遊樂場內

  • 香港仔舊大街 位置:漁暉道近漁暉苑 補充:現存入口位於旭暉閣下。

  • 香港仔 位置:華懋永遠墳場以下 補充:現已堵塞。

  • 香港仔工業學院 位置:鴨脷洲橋道/黃竹坑道交匯處

  • 堅尼地道 位置:堅尼地道

  • 筲箕灣 位置:東匯廣場附近

  • 海晏街 位置:海晏街/新成街

  • 新成街 位置:耀興道/新成街

  • 普慶坊 位置:普慶坊/上差館里補充:全港最短的防空隧道,只長約70米。

  • 加士居道 位置:加士居道/石壁道側山丘以下 補充:現存入口位於石壁道,加士居道的入口已經封閉。戰後,防空隧道用作儲存醫療用品,至1965年停用。

  • 彌敦道 位置:京士柏山西面以下 補充:現存入口位於文明里對面的樓宇後巷,其它已封閉的入口分別位於卜維廉酒店及油麻地消防局附近。

  • 柯士甸道 位置:九龍公園近柯士甸道以下 補充:位於前威菲路軍營下,全部四個入口皆位於柯士甸道,該隧道至1970年代才由英軍交由政府管理。

  • 廣東道 位置:九龍公園西面以下 補充:位於前威菲路軍營下,該防空隧道與柯士甸道防空隧道互相貫通,共有四個入口,現存的三個入口分別位於廣東道近中港城(編號K13)及廣東道遊樂場內(編號K4),皆仍可辨別,九龍公園內多處亦設有通風口。

  • 漆咸道 位置:漆咸道/山谷道/平治道交界球場以下 補充:出口分別位於漆咸道及平治街。

  • 山谷道 位置:漆咸道/山谷道/仁風街山丘以下 補充:出口分別位於漆咸道及仁風街。

  • 馬頭圍道 位置:馬頭圍道/蕪湖街補充:現已堵塞。

  • 亞皆老街 位置:九龍醫院西翼以下補充:共六個出口。

  • 窩打老道 位置:嘉道理山以下 補充:現存入口在窩打老道側的擋土牆。


如何安全探索防空洞?

合法進入的兩大途徑

  1. 官方導覽團:透過歷史博物館或保育團體報名,專業解說更深入

  2. 申請研究許可:學術單位或拍攝團隊可向政府部門提出申請

探洞必備安全守則

  • 裝備清單:手電筒、防滑鞋、口罩(防塵必備!)

  • 行動原則:結伴同行、不破壞結構、避免雨季進入

  • 風險提醒:部分通道年久失修,切勿強行穿越狹窄空間


活化防空洞的可行性

活化防空洞的可行性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 結構安全性:需要進行詳細的結構評估,確保防空洞的安全性符合現代標準。

  2. 法規與政策支持:政府是否願意提供政策支持,如土地使用許可及資金補助。

  3. 市場需求: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需求來支持防空洞的活化,例如旅遊、商業或防災需求。

  4. 技術可行性:如何解決通風、排水、照明等技術問題,使防空洞適合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活化防空洞的潛在用途


旅遊與文化保育

  • 歷史博物館:將防空洞改造成歷史博物館,展示香港的戰時歷史與文化。

  • 主題旅遊景點:開發防空洞為旅遊景點,如二戰遺址導覽、沉浸式體驗館等。

  • 藝術展覽空間:提供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場所,促進本地文化發展。


防災與應急避難設施

  • 防災避難所:將防空洞改造為現代化的避難設施,以應對極端天氣或突發事件。

  • 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儲存食物、飲用水及醫療用品,確保緊急情況下的供應。

  • 地下醫療站: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減少災害期間的醫療壓力。


地下商業與創新空間

  • 特色餐廳與咖啡館:利用防空洞的獨特氛圍,打造特色餐飲場所。

  • 創業孵化中心:提供創業者低成本的工作空間,促進創新發展。

  • 地下購物區:打造獨特的購物體驗,吸引年輕消費者。


活化防空洞
活化防空洞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 城市農業:利用防空洞進行垂直農業或水耕種植,提高本地糧食供應。

  • 綠色能源應用:安裝太陽能照明、雨水回收系統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低碳生活實驗室: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提供環保教育與體驗。


活化計劃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主要挑戰

  1. 結構老化與安全問題

  2. 缺乏資金支持

  3. 法規限制與土地使用問題

  4. 市場接受度不確定

解決方案

  • 政府與私人合作(PPP模式):通過公私合營模式,吸引企業投資,共同開發防空洞。

  • 提供財政補貼與稅務優惠:政府可提供資金支持或減免稅收,鼓勵企業參與活化計劃。

  • 公眾參與與教育推廣:透過社區活動與媒體宣傳,提高市民對防空洞活化的認識與支持。

  • 技術創新:利用現代工程技術解決通風、排水及照明等問題,提高防空洞的適用性。


結語:地底下的歷史課

香港防空洞就像時光膠囊,封存著戰火年代的記憶。雖然多數已褪去避難功能,但它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這座城市的韌性,正是由這些隱藏故事一點一滴積累而成。下次路過山邊的神秘洞口,不妨多看一眼——或許你正與歷史擦肩而過。


常見問題(FAQ)


Q1:可以自行進入防空洞探險嗎?

未經許可屬違法行為!建議參加導覽團或申請許可,安全又有保障。


Q2:防空洞現在還能避難嗎?

颱風期間政府會評估開放部分設施,平時則需遵循官方公告。


Q3:探索時發現文物該怎麼處理?

切勿私自帶走!應拍照記錄並通報古蹟辦,共同保護歷史遺產。


Q4. 活化防空洞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主要挑戰包括結構安全問題、資金不足、法規限制及市場接受度不確定等。


Q5. 防空洞可以如何應用於商業用途?

防空洞可改造成特色餐廳、創業孵化中心、地下購物區等,提供獨特的商業體驗。


準備好展開你的「地下歷史之旅」了嗎?記得遵守規則、安全第一,才能真正感受這些遺跡的獨特魅力!

Comments


bottom of page